上瘾or出戏?我们用6小时“验”了两部沉浸大戏!
沉浸式体验:“千人千面”是最大魅力
体验《007大战皇家赌场》的那天傍晚,是一个周末的雨夜。上海地铁13号线的人不算多,寒冬腊月的天气,通勤的上班族都用羽绒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但那一晚的地铁里,多了一群“异类”,时尚女郎们画着晚宴浓妆、带着华丽耳环、羽绒服里若隐若现的晚礼服短裙、金色亮片长裤。绅士们则身着笔挺西装、打着精致领带,精心打理的头发喷好了摩丝,地铁里弥漫着一股古龙水与女士香水交织的味道,让无数路人为之侧目。
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偶然。就在演出开始的几天前,笔者收到了一封神秘短信。按照短信提示,要参加这场“特工派对”,必须先起一个假名(英文名),选择一个假身份,购买特定颜色的衣物或配饰,作为当天的接头“暗号”。
笔者给自己虚拟了一个“媒体大亨”的假身份,抽到的颜色是“金色”,对应的网站里还给出了“金色系”配饰的购物选项,物品价格不算贵,均价在几十元到百元不等。
地铁抵达世博会博物馆站,衣香鬓影的人齐刷刷地涌出站台,跟随人群,步行数百米,目的地就到了。从外表上看,“皇家赌场”不过是一栋长相普通、甚至有些简陋的三层小楼,但之前体验过多回沉浸式演出《不眠之夜》的笔者相信,里面一定别有洞天。
寄存物品、通过安检、密封手机、登记名字……门口迎接的“特工”看了看我的信息,捏着有金色暗纹的衣角,附耳小声提示:“你是‘金色’的对吧,如果在里面需要帮助,可以找穿着相同花纹的人,你们是同伴。”话音刚落,另一位特工着急催促:“快点进去吧!总部的门快要关了!”笔者拉起同伴的手,一路狂奔,穿过一条黑暗甬道后,懵懵懂懂地闯进了“特工大本营”。
接下来的故事,有点像是在“做梦”。近三个小时的沉浸式体验中,一个接着一个 “梦境”扑面而来,而你要唯一要做的,就是享受梦境,做个操纵梦境的“戏精”。
你可以在巴哈马海洋俱乐部外的沙滩上自由漫步,你也可以在马达加斯市集中央围观两个壮汉在沙地拳台里大展拳脚,你可以置身赌场中人声鼎沸的德州扑克牌局,你也可以在威尼斯酒吧里轻酌一杯马提尼,和中外名媛绅士交换名片……
而就在你四处转悠时,特工局里的“卧底”早就盯上了你,一个个长相俊美的外国绅士美女会主动上来“搭讪”,抛给你一个卧底任务,邀请你来协助军情六处处理危机,帮助詹姆士·邦德搜集线索……虚拟世界的身份重构、互动感十足的参与与临演,《007大战皇家赌场》创造了一个超真实的特工世界,让人能够用三个小时的时间在电影里“走一回”。
这让笔者不禁想起了几年前体验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的场景。这部被称为“浸入式戏剧开山鼻祖”的大戏源于英国,2016年引入上海,一时间火爆魔都。
如果说《皇家赌场007》是一场“观众化身戏中人”的体验,《不眠之夜》更像是一次“戏外人窥探戏中人”的旅程。从被推进演出空间那一刻,带上白色面具的观众便自动化身为戏剧中的幽灵,可以随意出没于六层演出空间里的任何角落,跟随剧中的任何角色,窥探每个角色的一举一动。
当你发现自己或置身于舞会大厅,或看到断壁残垣,又或是身处弥漫着消毒水味儿的病房时,亦真亦假的冒险之旅才刚刚开始。
3个小时的演出中,笔者曾在不同的房间里,与麦克白夫妇、邓肯国王、班柯、麦克德夫以及三个巫师“零距离”相遇,他们都是莎士比亚笔下《麦克白》中的人物。这些演员对周遭观众熟视无睹,自顾自地沉浸在自己角色的世界里,而观众就在咫尺之遥,跟着演员在各个房间里来回跑动,看着好戏在自己的面前上演,距离近得能够听到演员的喘息声、闻到他们身上的香水味。
如果足够幸运,这些演员偶尔也会主动挑战和观众之间的“安全距离”,这就是沉浸式体验倍受追捧的“一对一表演”。观剧期间,笔者就曾被一位穿着红色礼服的“女巫”拉到身边,从口中吐出一枚黄铜戒指,戴在我的手指上。
可以说,无论是需要观众带动剧情的《007大战皇家赌场》,还是观众“零距离”窥探戏中人的《不眠之夜》,每一位观众遇到的人物、看到的剧情、获得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沉浸式娱乐最大的魅力所在。
“沉浸式”破圈:本土化是必经之路
同为从海外引进的沉浸式体验作品,《不眠之夜》在沪上已经开演了三年有余,观者络绎、口碑爆棚,已经成为了魔都“夜经济”的一大地标。与之相比,《007大战皇家赌场》是去年底在上海首演的“新剧”,首演反响毁誉参半、口碑两极分化严重。
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沉浸式作品如何才能避免水土不服?中国观众到底喜欢怎样的沉浸式作品?沉浸式作品能否从“小众”向“大众”破圈?
如果你问我《007大战皇家赌场》的体验感好不好,笔者个人的答案是:很高级,但尚未打破和中国观众之间的天然沟堑;很有趣,但让观众体会到有趣的门槛很高。
很高级,是指场景的高仿真和演员的神还原。电影《007大战皇家赌场》的外景地,被高仿真地复制进了体验空间,电影中的巴哈马沙滩、马达加斯加机场、南斯拉夫皇家赌场等场景无不被逐一还原出来。此外,电影里出现的特工领导MI6的M女士、Vesper小姐、詹姆士·邦德也都在体验空间里有相应的NPC扮演,其外表相似度可谓“神还原”。
但是,这种高级感来得有点高冷,“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并未彻底打破和中国观众之间的天然沟堑。比如,尽管场馆对电影场景进行了还原,但是在标识设计上往往只用英文简拼介绍场景名称,(比如巴哈马被简写成BHS),导致笔者这样的“青铜玩家”二丈摸不着头脑。会场里充斥着如下哭笑不得的对话:
一位NPC(非玩家角色)问玩家:你从哪里来?
(标准答案是:马达加斯加、迈哈密、威尼斯等)
大部分青铜玩家的第一反应都一脸懵:我从楼下(楼上)来。
然后,全场玩家哄堂大笑,全员出戏。
很有趣,是指观众影响剧情发展的设定很新颖。如果你是双语通吃、双商俱佳的超级“戏精”,那么你的深度参与将会影响《007大战皇家赌场》支线剧情的走向。你可以在赌桌上赢了一大笔钱,接头上军火贩子,和同行伙伴一道调戏反派大佬,在秘密房间里拿到炸弹蓝图,到Q总部实验室汇报了工作,协助詹姆斯·邦德收拾了反派头目……听上去是不是超级酷炫?
等等!要想获得这样的有趣体验,门槛可不低。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要想深度玩转《007大战皇家赌场》,你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质:头脑灵活、英语流利、会玩德州扑克。
如果是没有提前看过电影、也没有做好功课的“青铜玩家”,那么恭喜你,你可能会成为笔者这样的“芸芸众生”,全场上下楼乱窜,和NPC说着小学三年级的英文,跟风把每个重要角色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等体验结束、手机解锁,你会惊喜地发现:微信步数过万了哟!
好了,让我们回到本段开头的问题:沉浸式作品能否从小众向大众“破圈”?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要想让“沉浸式体验”成为下一个商业爆发点,海外作品的本土化改造、原创作品的本土化呈现是必经之路。
首先,海外作品的本土化改造,让“沉浸式体验”不再曲高和寡。从海外引进的沉浸式作品,其内容和制作方式往往是按照海外受众的文化和习惯来制作的,更为符合西方人的观念和胃口,比如《007大战皇家赌场》里的德州扑克牌局,在海外大有市场,在国内就知者寥寥。
因此,针对海外引进的沉浸式作品,唯有从内容形式、文化构成、审美取向上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让作品更符合中国国情需要和中国观众审美需求,才能持续地吸引中国观众。
目前,《007大战皇家赌场》主办方在本土化改造上,也正在做出积极探索和努力。比如,增加了不少能说双语的中方演员,让演员主动去和玩家进行交流沟通。又如,让最早一批“吃螃蟹”的观众能够免费体验一次改良版的《007大战皇家赌场》。笔者最直观的感受是,外籍演员在为中国观众布置“特工任务”时,一般会刻意放慢语速,并且尽量直白的英语口语与观众交流,力求“情报沟通”的尽可能清晰。
其次,原创作品的本土化呈现,让国产优秀IP也能借“沉浸+”之翼腾飞。相对来说,中国的沉浸娱乐产业还在起步阶段,中国观众对这类新兴娱乐体验方式,有一个从接受、适应到悦纳的过程,但从目前市场反馈来看,舞台剧《三体II:黑暗森林》《成都偷心》等比较有名的原创沉浸式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票房和市场关注度,市场前景可期。
可以说,沉浸式作品最大的优势就体现在互动性上,“把剧情交给观众”,这与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习惯“不谋而合”,也可期让国产的优秀原创IP借“沉浸+”之翼起飞。
最后,沉浸式娱乐产业为未来的文娱方向提供了一种趋势设想,并为其他行业注入了求变的力量。细细体味《不眠之夜》和《007大战皇家赌场》里的酒店、餐厅、商店等诸多场景,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发现其中蕴含了 “沉浸式+”产业的无限想象空间:沉浸式戏剧、沉浸式餐厅、沉浸式酒店、沉浸式旅游……这意味着,沉浸式体验能够为戏剧、电影、酒店、旅游、餐饮等诸多传统业态赋能,把消费场景融入体验过程中,为传统业态带来增值收益。
结语
最后,让我们以脑洞收尾:如果把最近大热的《庆余年》改编成一个沉浸式体验场馆,里面有监察院、太平别院、范闲府邸等不同场景,还可以和范建共同游皇宫,和范思辙一起“推牌九”,和战豆豆相约吟诗作对,和言冰云一起“卧底”敌国,是不是画面很美?会不会拥趸众多呢?
留言话题互动
你对沉浸式作品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